以法为盾,守护成长: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实践与温度

2025.08.04

发布者: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凸显,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案件也屡见不鲜。这些案件不仅给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关注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法律作为守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实盾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近日,我们走访了多位深耕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律师,聆听他们用法律智慧与人文关怀书写的故事。

课间意外背后:

法律与教育的双重守护

“其实本来同学间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男同学去拉女同学的小辫,无意间推了她一把。”任洁律师回忆起自己经手的一起校园伤害案件时说道。四年级学生李某在课间推搡同学丁某,导致其从楼梯跌落,左腿胫骨骨折。面对这起意外,学校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合家长与律师展开调解,与双方家长释法说理,同时帮助家长疏导情绪,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任洁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99条与第1200条,学校在未成年人伤害事故中的责任需根据学生年龄及事故具体情况界定。本案中,学校通过完善的安全制度、及时的医疗救助与积极的调解态度,有效降低了责任风险。

任律师强调,预防校园伤害,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特殊体质儿童给予特别关注。

“法律如灯塔,

照亮每一位少年成长之路,

愿在法治的庇护下,

勇敢追梦,健康成长。”

——任洁律师

 

法律启蒙:

在孩子心中播下法治种子

有着律师和学生家长双重身份的刘金凤律师有一条温情的法治传播之路。她走进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生动的法律讲座。“对小学生而言,法律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生活中的智慧。”刘金凤律师说。她精心制作讲座PPT,展示律师证、法庭照片等,用提问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法律是什么”“如何保护自己”等贴近日常的提问引出法律概念,并不追求灌输法律知识,而重在激发孩子们对法律的感性认知,或许某次互动就能点燃一个孩子对法治的向往。

刘律师的讲座始终秉持纯粹初心——不为具体法律服务,只为播撒法治种子。她以家长视角洞察儿童心理,并独创“提问—肯定—延伸”三步教学法,在校园伤害、权利义务等案例中搭建法律与童真的桥梁。这种跨越职业与身份的公益实践,恰是法律人守护未来最温暖的注脚。

“以家长之爱叩开法律之门

用童言童趣播种法治之光

愿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

一位“法律守护者”。”

——刘金凤律师

 

调解艺术:

让法律既有刚性也有温度

 

蔡联钦律师看来,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化解矛盾、修复关系的桥梁。他曾代理一起校园伤害案件,12岁学生李某因同学推搡致伤,诉至法院。作为校方代理人,蔡联钦律师通过监控取证,协调商业保险理赔,并依据《民法典》第1199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受伤,学校需自证已尽职尽责”的条文,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学校免于担责。

“调解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倾听与共情的重要性。”蔡联钦律师说。他耐心倾听家长诉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法律条文,推动加害方按一定的责任赔偿等柔性举措弥补。当双方家长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那一刻深感法律人的价值。

“以法护航、

守护成长。”

——蔡联钦律师

 

 从校园安全到法律启蒙,从纠纷调解到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任洁律师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学生安全员”制度;刘金凤律师呼吁更多法律人走进校园,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传递法治精神;蔡联钦律师则强调,在依法办事的基础上,要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

让我们以法律之名,为孩子们筑起一道隐形的铠甲,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法治中健康成长。守护未来,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希望。